当前位置 : 首页 > 当前页
我国IPv6规模部署呈加速发展态势
日期 : 2019-01-23 来源: 光明日报 作者 : 浏览量 : 275345

      对于IPv6的这一说法,人们或许已不再陌生。互联网数字分配机构(IANA)在2016年已向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(IETF)提出建议,要求新制定的国际互联网标准只支持IPv6,不再兼容IPv4。目前,IPv6已经成为唯一公认的下一代互联网商用解决方案,也成了互联网升级演进不可逾越的阶段。


  日前,推进IPv6规模部署专家委员会在京召开了"中国IPv6产业发展研讨会",记者获悉,在2017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(IPv6)规模部署行动计划》之后,各政府部门、企事业单位、科研机构等积极响应,纷纷制定具体落地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。从总体上看,我国IPv6规模部署工作呈加速发展态势。

  

解决网络地址短缺的唯一路径


  什么是IPv6?IPv6是"InternetProtocolVersion6"的缩写,由IETF设计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v4的下一代互联网核心协议。


  众所周知,网络由海量的IP地址构成,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发展,大量智能手机、穿戴设备等连接入网,之前IPv4提供的网址资源接近枯竭。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,新华三集团总裁于英涛说:"IPv4和IPv6都相当于互联网的油田,IP地址是石油,现在IPv4基本耗尽,很难继续开采,IPv6正在源源不断涌出石油。"


  相比IPv4,IPv6理论上可以提供数量达2的128次方的IP地址。在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IP地址专家、APNIC(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)执行委员沈志看来,中国网民已超8亿,但人均IPv4地址数全球排名仅占第8位,处于IPv4地址短缺状态;IPv6地址推广使用后,每个人或每部机器都可以拥有1个或多个IP地址,充分满足物联网、移动互联网对地址的需求,从根本上解决IP地址短缺的问题。


  与会专家表示,IPv6在协议上预留了广阔创新空间,为互联网长期升级演进提供新的基础平台,未来以IPv6为起点不断融合网络新技术、提升互联网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、培育新应用新业态,已成为全球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核心方向,也是支撑我国互联网升级演进的唯一正确路径。

  

推进规模部署成效显著


  《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(IPv6)规模部署行动计划》中明确提出,未来5到10年我国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总体目标、路线图、时间表和重点任务。专家委员会介绍,我国在推进IPv6规模部署工作一年多来,已取得了积极进展,成效显著。


  "网络设施IPv6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。"推进IPv6规模部署专家委员会秘书长、中国信通院副院长王志勤在"中国IPv6发展状况"报告中提到,三大基础电信企业全国30省移动宽带接入(LTE)网络均完成端到端IPv6改造,开启IPv6业务承载功能;骨干网设备全部支持IPv6,全国13个骨干直联点中有5个直联点开通IPv6互联互通;截至2018年11月,基础电信企业分配IPv6地址的LTE和固定宽带接入网络用户总数超8.65亿。


  政府和央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,重点互联网应用的IPv6升级提速。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11月,中国大陆93家省部级政府网站中可通过IPv6访问的网站共有63家,97家中央企业网站中已有92家;同时,互联网企业对于IPv6升级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进一步增强。


  另外,支撑IPv6发展的产业环境正趋于成熟。王志勤说,从总体看,已初步形成了政企联动、高效协同、多方参与,以及网络、应用和终端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。

  

协同发展格局尚需持续优化


  专家委员会介绍,在过去一年多里,我国IPv6规模部署良性发展态势正在形成,但也暴露出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。


  业界人士表示,一是我国互联网应用改造相对滞后,国内用户量排名前50的商业网站和主流移动APP应用中支持IPv6的还不多,网络内容服务商向IPv6迁移动力不足;二是数据中心、云服务平台、内容分发网络提供商需加快改造进度,加强与互联网应用改造协同,提前储备足够的内容加速资源,确保IPv6用户上网体验不受影响;三是家庭宽带接入的网络设备支持度不高,固定网络相对移动网络的改造进度滞后。


  对此,推进IPv6规模部署专家委员会主任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,在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进程中,不能摒弃开放的、全球普遍遵循的国际技术标准,在网络空间安全问题上,要处理好开放与自主、安全与发展的关系,封闭不等于自主、闭关不等于安全,与世界隔离、跟不上发展大潮才是最大的不安全;还要正确认识自主创新,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,也不能"封闭式创新",要敢于在国际舞台上竞争,在竞争中求进步、求发展,依靠技术实力、产业实力提升赢得更大话语权。



Copyright © 2018- 广东省计算机学会 . All Rights Reserved.
粤ICP备19000579号    访问量:
地址:广州市越秀区连新路171号科学馆大院3号楼309 联系电话:020-8356178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