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 : 首页 > 当前页
科普大讲坛丨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?专家这样分析
日期 : 2019-04-08 来源: 广州市科普中心 作者 : 广州日报 罗桦琳 浏览量 : 279110
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哪些特点与国际经验?
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
有哪些有利条件与不足之处?
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中心
可以有哪些方向?



近日,由广州市科协、广州日报社共同主办,广州市科普中心承办的广州科普大讲坛第158讲——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思考”在广州市科协举办。本次讲座邀请到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、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获奖者叶玉瑶,详解粤港澳创新中心建设的机遇与挑战。

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集群化趋势明显

叶玉瑶表示,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包括科学研究、技术创新、产业驱动、文化引领几大方面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,指的是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性节点城市,是世界创新资源的集聚中心和创新活动的控制中心,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综合实力的代表。



目前,全球范围内有不少研究机构专门研究国家或地区的创新水平。叶玉瑶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( WIPO) 、英士国际商学院( INSEAD) 、康奈尔大学2007 年开始联合发布的《全球创新指数( 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,GII) 》报告为例,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的创新地位。



叶玉瑶介绍,《全球创新指数》(2018)发布了全球126个经济体的创新指数,这些经济体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90.8%,GDP总和占世界GDP(按当前美元计)的96.3%。按照该报告,中国的创新水平排在第17位,排在前面的国家或者经济体都是高收入国家,集中在欧美,中国是唯一一个进入前20名的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。



从国家层面分析,中国在基础设施、市场规模、商业成熟度、知识和技术产出等领域占绝对优势;研究人员、研发支出、专利、科技出版物数量等领域,中国现在位居世界第一位或第二位。

而从区域创新情况来看,依据PCT专利密度及科技出版物密度来分析,可以看出全球已经形成了非常明显的集群化创新趋势。在美国,这些集群主要集中在东海岸、西海岸以及五大湖地区,而中国主要集中在京津冀、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。在全球接近100个创新集群中,美国有26个,中国有16个。其中,深圳-香港是世界排名的创新集群,仅次于东京-横滨,北京排名第五,上海排名12,广州排名32,粤港澳大湾区中有3个城市上榜。

市场红利、制造业基础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的最大优势

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,最大的优势是什么?叶玉瑶认为,排在第一的应该是巨大的市场优势。2017年,粤港澳大湾区GDP达到1.6万亿美元,占全国12%,经济规模超过世界第12大经济体俄罗斯。对比全球另外三大湾区——纽约湾区、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,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规模港口、机场吞吐量远远超出其他三个湾区,经济总量超过旧金山,与纽约、东京差距不大,这都意味着这个区域巨大的市场潜力。而且,这个市场是外向的,既有面向中国内地的广阔腹地,也有面向东南亚、面向全世界的市场,这是我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有利也是最大的优势。



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二大优势是强大的制造业基础。数据显示,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全世界第一,而珠三角制造业产值是全国八分之一左右,相当于全球的5%。珠三角在服装、纺织、电子及通信设备、电子器械等轻型工业方面有绝对优势,近年来重工业发展也非常迅速,特别是装备制造业,年均增速达到10%以上。



第三个优势是区域强大的科研资源。香港拥有四所世界排名前100位的高校,这是非常难得的,数量甚至超过硅谷和东京及纽约。“除了香港一座城市就拥有四所世界百强大学,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的大学、科研院所总量也很多,既有中山大学、华工、暨大这样的百年老校,也有包括深圳南方科技大学这样新兴发展迅速的大学。”



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还在于拥有充满创新活力的引擎企业。据统计,粤港澳大湾区共有17家世界500强企业、2199家上市企业以及35家独角兽企业。除此之外,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生态环境、营商环境方面也表现突出。





三大挑战:区域差距大、要素流动机制未完全打通、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

“在看到优势的同时,也要看到挑战。”叶玉瑶认为,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,主要存在三大挑战。首先是区域内部差距。“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创新要素,粤港澳大湾区的东岸和西岸的差距都非常大,资源主要集中在珠江口东岸,区域差距对于提高国际竞争力非常不利。”



其次是制度上的障碍依然存在。“如果将深圳和香港分开排名,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不高,但如果综合起来排名,马上跃升为全球第二的创新集群,说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。但目前,不同政治制度之间,不同关税区之间,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转换对接还存在很多障碍,区域一体化任重道远。”

“与此同时,我们的核心关键技术依然受制于人。比如计算机芯片、操作系统,还有微电子领域等等,许多基础材料与技术依然被美、日、德等发达国家垄断。”

源头创新、产业创新、制度创新是未来发展的方向

那么,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,方向在哪里呢?叶玉瑶认为,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。一是源头创新,建设国际产业创新策源地。加强重大创新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,形成具有颠覆式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,整合优化各类资源,同时支持自由探索,通过突破重大基础研究,催生颠覆性技术。



第二个重要方向是产业创新,建设国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。产业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优势所在,也是核心功能。叶玉瑶指出,亿欧智库曾盘点出大湾区的四大机会产业,也是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。

一是智能制造领域,以机器人、无人机以及芯片为代表。珠三角是全国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群。2018年上半年,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1/5,同比增长50%以上,机器人重点企业有188家。中国在全球无人机市场也占据主导地位,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占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的70%。广东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,更是占据了全球市场的90%。此外,中国每年消耗全球54%的芯片,但芯片自主生产率不到30%。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重要的硬件重地,拥有国际芯片巨头,也拥有像华为、中兴这样一批中国创新力极强的企业,有望在芯片自主制造上突围。







第二个机会领域是智慧城市,智慧城市建设蕴藏着广阔市场空间。据预测,未来5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%,在2021年达到18万亿元。而大湾区城市在智能战略、技术能力、领域渗透和创新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。

第三个机会产业就是金融科技。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上有很大优势,金融中心可以催生金融科技的发展。第四个方面的产业机会来自于医疗健康,在粤港澳大湾区有生物医药的万亿产业集群,分布在深圳、广州、珠海、东莞松山湖区域,已经形成了万亿级的产业集群,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。

三是坚持制度创新,建设协同创新示范区。要使大湾区各城市之间形成合力,还要打通机制体制,推动人才跨境流动便利化和常态化,支持科技创新人才跨境就业创业,实现科研资金和风险投资互联互通,实现跨境公共服务共享,推动交通互联互通,推动技术信息顺畅流动等,从而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。



主讲嘉宾介绍


叶玉瑶

叶玉瑶,女,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,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、硕士生导师。现任广州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,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部主任,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转型与创新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,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协会副理事长。致力于粤港澳城市群空间演化与空间管治、产业空间重构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。主持国家、省(部)级研究项目9项,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70余篇,曾4次获得国家级论文奖,2016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;2016年获广东省首届青年地理科技奖;2017年获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。

供稿:广州市科普中心
文:广州日报 罗桦琳


Copyright © 2018- 广东省计算机学会 . All Rights Reserved.
粤ICP备19000579号    访问量:
地址:广州市越秀区连新路171号科学馆大院3号楼309 联系电话:020-83561784